太魯閣尋根之路▐穿著族服登山去|立霧山上的國中成年禮 前言 立霧山又稱崇德山,標高1274公尺,為台灣小百岳之一。大同及大禮部落位在立霧山西側的台地上,民國69年集體遷村到富世部落後,仍有十餘戶太魯閣族人留在祖居之地,初期過著無電可用的生活而被稱為黑暗部落,至今也只有太陽能發電,且僅能靠步行往返,因此大同大禮步道又被太魯閣族人稱為「回家的路」。 這年在同仁們支持下通過山林尋根的校本課程,接下來整年都在寫計畫爭取經費,幸運得到一些些補助之後,暑假聘請金清志隊長的教練團隊帶領大家一起前往大同大禮部落,終於實現了秀林國中初次的登山成年禮。 文章目錄 Toggle 前言立霧山O型路線資訊路線簡介探索清單交通/補給/停車營地/水源/通訊立霧山登山尋根活動記錄隊伍結構行程記錄安全事項活動後記從不面對危險就是最大的危險人和土地間的斷鏈是文化的危機讓孩子親見太魯閣的家鄉之美 金清志隊長多年來耕耘族人的山野踏查活動,足跡遍布太魯閣山域,是帶領尋根的不二人選。 立霧山O型路線資訊 路線簡介 時間:重裝登山3天2夜 距離:20公里 路線結構:環狀路線 路線型態:階梯、林道、山徑 海拔高度:大禮步道登山口約100公尺;大禮部落入口800公尺;大同部落達道家1,110公尺;立霧山觀景台1,195公尺;立霧山1,274公尺;三間屋200公尺 管制情況:國家公園內,無入園入山管制 大禮大同步道全長約9.5公里,其中包含得卡倫步道、大禮步道及大禮部落通往大同部落6.2公里的林道。砂卡礑步道全長4.5公里,沿著砂卡礑溪緩緩上行,從三間屋可續行銜接大同大禮步道,以太魯閣遊客中心為始末點構成環狀路線。我們的尋根是反向從大禮步道起登,踏查大禮、大同部落後登頂立霧山,再下降至砂卡礑步道接回停車場。 探索清單 砂卡礑溪:峻秀的峽谷,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沿途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 三間屋:砂卡礑步道的盡頭,因過去有三間屋舍而稱「三間屋」,太魯閣族人稱這裡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此河階地是尋根活動的野營地之一,感謝太管處的專案支持。 大禮部落:,舊稱「赫赫斯」(Xoxos),意為多蛇之地,海拔915公尺。部落遺留著老舊教堂及舊派出所遺址、小學地基,也是發動太魯閣戰爭的頭目~哈魯閣.那威的抗日根據地。 大同部落,舊稱「砂卡礑」(Skadang),意為臼齒,地名由來是此處大石看起來像「臼齒」。部落海拔1128公尺,日據時期曾設有駐在所、蕃童教育所,是通往清水大山的必經之路。 交通/補給/停車 大眾運輸:花蓮、太魯閣客運及臺灣好行接駁車會停靠遊客中心 開車:導航太魯閣遊客中心,經台9線或台8線中橫公路抵達 最後補給點:富世部落7-11 停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營地/水源/通訊 C1營地:大同部落接待家庭-達道的家,是距離立霧山登山口及立霧山觀景台最近的住家,提供食宿($1500/人)及野營服務($300/人,洗澡另加$200),有太陽能電源可供充電,野營地展望極佳,可遠眺三角錐山及上游其他部落階地。 C2營地:三間屋河階或溪床,以族群尋根專案申請,不裸燒營火,不遺留垃圾。 水源:砂卡礑溪、大禮部落農舍、砂卡礑林道山壁及溪溝、大同部落達道的家 通訊:砂卡礑五間屋後至大同大禮部落之間無訊號 學員汲取砂卡礑林道旁的山壁水源。 立霧山登山尋根活動記錄 隊伍結構 成員:師長教練9人,學員16人 裝備:中低海拔登山重裝 糧食:自背自煮2早2晚3中餐 行程記錄 行程概要 2022.8.23~8.25Day1:太魯閣遊客中心→大禮步道→大禮部落→大同部落達道家Day2:凌晨輕裝至觀景台→立霧山→回達道家拔營→大同部落張家莊叉路口→三間屋Day3:拔營→三間屋水域安全課程→五間屋→砂卡礑溪停車場 Day1 (大禮步道-大禮部落-大同部落達道家)08:00 秀林國中集合完畢,搭車啟程08:30 抵達太管處遊客中心09:00 大禮步道入口,太魯閣傳統入山祈福儀式,調整裝備教學10:00大禮步道啟程,LOD開始演練導航定位及行程管理,兩三個學員不習慣重裝上升陸續爆掉,並將其中一員裝備減重 學員以離線地圖定位導航、管理隊形及管控行程,演練團隊領導技能與安全觀念,持續關注隊員狀況,發生不適時調節裝備重量。 13:00 砂卡礑林道&大禮部落叉路口,午餐14:00 大禮部落禮拜堂附近農舍取水,過濾飲用水14:15 禮拜堂,金隊長講述大禮部落歷史 考察大禮部落遺址後留影於禮拜堂 14:30 啟程返回砂卡礑林道叉路口,重裝前往大同部落達道的家16:30 達道的家叉路口16:50 大同部落達道的家,紮營C1 傍晚抵達大同部落後操作野營野炊,營火旁以傳統歌舞禮讚山林,在星空下聆聽金隊長講述太魯閣戰爭抗日歷史,寢前進行LOD嚮導實務心得交流。(營火地點為部落居民私人用地,非國家公園管制區) Day2 (凌晨輕裝至觀景台-立霧山-回達道家拔營-大同部落張家莊叉路口-三間屋)04:00 起床更換族服,整備輕裝04:30 輕裝啟程05:00 立霧山觀景平台,以族語奇萊山母歌迎接太平洋朝陽,壯麗!感動! 清晨抵達立霧山觀景台,以族語詠唱奇萊山母歌迎接朝陽。 俯瞰立霧溪扇形出海口,老師解說沖積扇地形成因與聚落發展關係。 07:00 賞景&早餐完畢,啟程前往立霧山三角點,沿稜線前進07:20 立霧山三角點,成年禮儀式,金隊長授予學生畢業證書 學生代表在立霧山上從金隊長手中接下畢業證書,象徵通過體能、山野生活及傳統文化技能的一系列考驗。 08:30 沿立霧山步道返抵達道的家,拔營10:00 重裝啟程,返回砂卡礑林道,前往張家莊叉路口11:50 張家莊下方果園午餐30min,處理兩名學員水泡,講解行進時足部保養要點14:00 抵達砂卡礑溪邊坡崩塌地,演練橫渡技巧,部分學員小崩潰16:00 三間屋河階地,決定於溪床野營C2 今日為無廁野營,講解貓洞及LNT原則,晚上夜觀溪流生態,寢前進行LOD嚮導實務心得交流。 Day3 (2022.8.25)06:00 起床,炊事早餐,拔營09:00 獨處訓練10:00 水域安全課程 學生帶了一把祖父贈與的山刀,磨刀架式也是承自於祖父的教導,眼中充滿珍惜… 11:30 更換傳統族服,獻道別舞12:30 午餐結束,重裝啟程13:30 抵達五間屋,遊客夾道歡呼14:30 返回砂卡礑溪停車場15:00 返回秀林國中,解除安全管制,下午清點清理裝備,賦歸 獻舞與山林道別,相約明年再相會 安全事項 學員行前需有體能訓驗及背包負重(男15/女12公斤)之測驗。 砂卡礑溪邊坡崩塌地需在上午時段通過,以免午後雷陣雨導致濕滑。若遇天候不佳則由原路折返。 水域安全訓練地點為三間屋,以水文判讀及防溺觀念為主,操作地點應選擇水深以不超過120公分且下游無激流處進行。(需公文徵詢太管處同意辦理) 活動後記 從不面對危險就是最大的危險 戶外活動充滿風險,但一昧的禁止和封閉並不是最好的保護方式。之所以辦理山野課程,除了當今的政策支持,起心動念其實是來自2011年6月4日的一宗意外。當時登山社學弟在社群求援,他的清水大山隊伍在下山時有隊員迷途失蹤了。我們奔抵現場協調搜救計畫與中繼通訊(當時消防山難搜救體系尚未健全),12天後搜救隊透過無線電中傳來令人失望的消息,在砂卡礑溪上游的水潭裡發現失蹤者,但已是冰冷的遺體。 離線地圖導航是山野教育重要的一環,熟悉地圖定位才能降低迷途的風險 罹難者的背包裡打包好的登山鞋,說明了他用涉水下溯作為努力求生的最後掙扎…可惜掙扎錯了方向。臺灣因為板塊強烈擠壓導致高山崇嶺遍布,山高谷深的幼年期地形破碎,碎石及裸岩的困難地形非常多,溪谷中更是佈滿致命的瀑布和急流。 學員在砂卡礑溪邊坡學習通過崩塌地的技巧,體驗臺灣破碎而陡峭的山區地形。 失去摯愛獨子的父母哭倒在救難人員身上,肝腸寸斷的淚水與哀痛逾恆的眼神,心碎得令人一生難忘。可惜的是,在面對島上70%面積的山林以及四面環繞的海洋時,過去的教育從沒有讓人民中學習如何應對其中的危險,只是一昧禁山禁海,違者罰款便一了百了。但無論政府再怎麼封山封海,終究無法改變島上人民生活在山裡和海上的事實,錯誤的灌輸恐山恐海的資訊,豢養出在大自然面前無知無能的孱弱國民,導致年復一年的悲劇重演。 政府的消極禁止,並不能阻止人民親山親水的需求 外縣市不說,光是花蓮地區和學校社區就有許多案例,2019年國中生在崇德海灘上不幸遭浪捲走,4天後才浮出海面;2022年端午節東華大學學生相約在花蓮翡翠谷戲水,青春的生命又因溺水而結束;2023年瑪娃颱風外圍捲起長浪,景美部落1名小學生戲水時落海溺斃… 透過水域安全教育建立正確的水文知識、學習防溺觀念及技能,避免發生下一次悲劇的發生 如果我們在學校曾演練防溺觀念和技能,是不是能減少一個母親的心痛?如果我們在學校曾操練地圖定位,知道迷路時要待在原地,不要下切處處致命的溪谷,這樣是不是能減少一個家庭的破碎?這個校本課程的初衷,起源於悲傷,終點在於遏止悲傷。 人和土地間的斷鏈是文化的危機 原住民文化是紮根在土地上的生活,不是網路逛整天都不累,而走山路一下就累;不是認證考試加了分,卻和家人一句族語都不肯;不是穿族服展演載歌載舞,而回家只會抖音翹屁股。初任教太魯閣時,曾帶部落學生前往野溪烤肉,走半小時的山路竟然八成孩子都叫苦連天,各位不是山裡的孩子嗎?事實是經濟弱勢的偏鄉家長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了,孩子沉迷在3C和網路的時間就更嚴重了。 三天兩夜的活動中,學員們難得將手機放下,專注地和山林對話,和夥伴合作,以及和自我獨處 族語,應該是族人生活日常對話的用語;網路,也可以是號召族人回家的路。當雙腳踩過綠意的山徑,雙手划過碧綠的溪水,親眼看過崖上的日出,親身睡過銀河下的帳幕,在營火旁聆聽長輩傳誦古老的傳說,擁有過山海底蘊的滋養後,是不是更能體會族服及傳統歌舞的美?有過親山親土體驗之後,文化是不是更接地氣? 既然經濟的現實,使得大部分族人與山林漸行漸遠,下一代文化失根的危機已經發生,學校山林尋根的體驗更有其亡羊補牢的意義。 讓孩子親見太魯閣的家鄉之美 駱駝在太魯閣任教十餘年,寒暑假常走入步程半天以上的山區,粗估遇到當地壯年人上山與外地遊客的比例約1:20,遇到當地青少年深入山區者則是百中僅一。青少年在沒有家人帶領的情況下,極少有機會可以深入太魯閣山區,曾遇過和家人同行的學生,家長背景以軍公教居多。而藍領家庭的家長在工作時已耗盡體力,會堅持帶孩子上山的少之又少,何況孩子們多半都沉迷於3C中,一家人攜手入山的畫面幾成絕響。依照這個軌跡下去,學生長大工作後可能會去很多次遊樂園、釣蝦場,甚至迷失在酒精之中,但他不會上山,而是滑著手機說好山好水好無聊。 所以這一趟前往立霧山尋根的成年禮,可能是偏鄉家庭學生一生唯一的深山文化體驗,就這麼一次離開遊客熙攘的步道,親眼見證太魯閣遺世獨立的美,或許他就能稍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家鄉被國際評為全臺灣最值得再訪的魅力之地,有了這份理解之後,或許能再對自己的文化多一點點自信,那就值了。 Tags: indigenous, 尋根, 戶外教育, 登山成年禮, 立霧山 分享我的文章 Share this content Opens in a new window X Opens in a new window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window Pinterest Opens in a new window LinkedIn Opens in a new window Viber Opens in a new window VK Opens in a new window Reddit Opens in a new window Tumblr Opens in a new window Viadeo Opens in a new window WhatsApp Read more articles Next Post清水斷崖繩隊攀降記行|勘查象鼻隧道未竟|少年們的自主冒險課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CommentEnter your name or username to comment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to comment Enter your website URL (optiona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Δ